点击这里可以发送分享哦!

找更多的资料吗?点我立即搜索!!
查看: 1613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中国银联公开回答有关中国移动支付标准的八个问题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8-4 15: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中国银联公开回答有关中国移动支付标准的八个问题
据报道,731日至8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主办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专家评审会在北京红螺园饭店举办。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联、国家密码管理局、银行卡检测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以及来自各大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五十余位领导专家技术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的最终评审意味着争论了近3年之久的移动支付标准(13.56MHz2.4GHz标准终于有了定论,移动支付近场支付标准将采用13.56MHz
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已争论数年,在中国很少有技术标准像中国移动支付标准那样令人纠结和关注。究其原因,就是移动支付标准关系到用户的经济利益和精神享受,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体系和人民的资金安全,一句话,中国移动支付标准的选用,特别能体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中国银联既然这么坚贞不渝地推行13.56MHz标准,想必对于广大民众关于弃用2.4GHz标准而采用13.56MHz标准的种种质疑、对采用13.56MHz标准可能造成的后果的深深担忧一定胸有成竹。既然那么多专家的意见都被统一了,那么对于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想必中国银联也一定能一一给出满意的答复,从而消除广大民众的疑虑和担忧,统一思想。我是一名普通老百姓,我对中国移动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的疑惑归纳了下面八个问题,我想这八个问题也代表了一部分民众关心的问题,请中国银联通过媒体给与认真和公开的回答。谢谢!
一、关于为什么弃用2.4GHz标准而采用13.56MHz标准的问题。
问题1:日本系的13.56MHz技术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G技术,就其本身的安全性先进性而言,哪个有更明显的优势?
(点评:从国家利益上,如果两项技术优势相当,即使国内创新技术稍逊于国外技术,我们也应该大力扶植国内自主技术。现在我们不仅没有看到任何关于2.4G技术落后于13.56MHz技术,相反我们看到的是2.4G技术比13.56MHz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完美,安全性能上也已在多个城市的试商用中得到验证,没有不良记录,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4G技术呢?)
问题2:在移动支付标准的选择上,安全性和国际化哪个更应优先考虑?在选择移动支付标准上,是如何考虑安全性的?
(点评: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先生曾在《解读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一文中说,移动支付“从用户层面来讲,主要是安全性、便捷性、选择权、通用性、国际化等五个方面”。这里的“国际化”指的就是13.56MHZ”。注意,在上述五个方面中“安全性”排在了第一位,“国际化”排在最后一位,可见“安全性”的重要性是远大于“国际化”。但选择有1400多项专利掌握在国外巨头手里的13.56MHZ技术,中国的移动支付有安全感吗?难道采用国外的技术专利就是“国际化”?如此而已,任何所谓的原创成果都不具备“国际化”,中国政府还要鼓励和扶植中国的创新技术有何战略意义?)
问题3、什么是闭环系统?什么是开放环境?为什么2.4G技术标准只适合闭环系统而13.56MHz标准更加开放?
(点评:2012年8月2日的题为《移动支付标准之争落幕 13.56M正式晋级国标》报道中写道:“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标准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但其更适合闭环系统的特性与金融领域开放的特性相悖。而由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更加开放,虽然存在无法穿透金属等问题,但在联网通用的环境下,13.56MHz优势明显”。那么什么是闭环系统?什么是开放环境?闭环和开放环境的分界线在哪里?为什么只有13.56MHz标准更加开放而2.4G标准只适合闭环系统呢?2.4G标准与金融领域开放的特性相悖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向老百姓交代清楚,如何叫人心服口服呢?相反,2.4G标准在中国深圳推行的火爆场面相比于13.56MHz技术在全球推行了数年仍遭受阻的境遇,2.4G标准比13.56MHz技术更适合任何环境,无论是开放的还是闭环的系统。)
问题4、为什么中国移动支付要以13.56MHz为主2.4G为辅?为什么两者地位不能相同、同时推行让全国人民自行选择?
(点评:媒体上多次提到中国移动支付以13.56MHz标准为主2.4GHz标准为辅。那么为什么为主的13.56MHz标准和为辅的2.4G标准不一起统筹规划、一起评审上报呢?公众只看到的是13.56MHz即将“转正”的消息,对于2.4G标准近期没有任何信息。正如媒体解读的一样,移动支付近场支付标准将采用13.56MHz,没有2.4G标准的份儿。显然2.4G标准为辅的提法只是掩人耳目。
13.56MHz推广数年受阻,而2.4G技术在深圳成功推广,显然用户更喜欢2.4G技术。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剥夺用户的个性喜爱,剥夺用户的选择权呢?即使要建立标准,也应该听听用户的心愿,珍重市场的反应,至少也应该两个标准同等地位同时推出,让用户自己选择。现在排他性地推出13.56MHz标准,不珍重人民的选择,怎能不遭广大民众责备吗?)
二、关于采用13.56MHz标准可能造成的后果的问题。
问题5:基于13.56MHz的NFC标准有超过1400项专利掌握在诺基亚、索尼、NXP、VISA等国际大亨手中,一旦向中国收取高额专利费怎么办
问题6:如果我们没有创新技术作武器,没有自主标准作屏障,请问:电子支付一旦对外开放,我们拿什么与国外金融大鳄抗衡?中国银联有什么能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对抗手段?
问题7:采用国外NFC标准,对老百姓的资金安全可能造成什么威胁?有什么资金安全保障措施?造成资金损失中国银联该负什么责任?
问题8:采用国外NFC标准,一旦对国家金融安全造成威胁,中国银联有什么能让全国人民放心的预案?
请中国银联认真、公开回答上述八个问题。前四个问题,本人作了点评,表达了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欢迎中国银联指出我个人观点的错误之处。如果中国银联给出的答复能以理服人,我相信广大民众是能够理解并积极支持由中国银联为主导的移动支付标准的最终选择。希望中国银联的回答是真诚、直率和有说服力的,避免套话、虚话。谢谢

结束时间: 2012-11-2 15:37

正方观点 (9)

必须回答

反方观点 (1)

不用回答

辩手:1 ( 加入 )
 
辩手:0 ( 加入 )
    17
    发表于 2012-9-11 13:16:5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银联倡导的日系13.56(NFC)成为中国人的移动支付首发国标,如同日本人窃占钓鱼岛一样,国标委威信何在.什么都让日本人拿去好了.还要我们爱何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9-4 15:46:1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9-3 14:48:09 | 只看该作者
    先不说NFC出身不好,海外背景很复杂.就冲他让中国老百姓即换卡还需换部数千元的手机,就决定了他没有竞争力,没有群众自发要购买的市场.

    相比较国产技术2.4G,看似简简单单但安全性很好,深圳70万用户没有发现一起账户被盗刷的事件.老百姓免费换张卡即可,深受大众热捧.深圳通2.4G-SIM卡因用户太多经常断卡而供不上.两者相比谁好谁坏,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哈尔滨几年前就与中国电信和银联合作过,推行NFC技术在哈尔滨的地铁,公交,部分商场进行刷卡.但NFC的先天毛病不适合于中国老百姓的习性而腰折.哈尔滨决定采用国产技术2.4G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9-3 13:33:38 | 只看该作者
    哎,自己玩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9-3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的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9-3 11:39:28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值得发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9-2 22:04:5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讲国际化吗?!不是讲全球一体化吗?!

    看看日本2G通讯,小灵通技术一直在用,与所有国家不接轨。

    看看我们在美国一次次的收购被否,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绝不开放!

    不是说全球一体化吗,看到别人的专利陷阱了吗!

    愤的是你拿着国家赋予的垄断权力,出卖国家。

    愤的是你拿着人民给你的高薪俸禄,出卖人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9-1 10:46:5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让我们铭记,要强国就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支持2.4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8-31 11:39:4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此文感慨祖国的强盛真需要国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8-30 15:31:27 | 只看该作者
    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技术,中国何时能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支付产业网   |   京ICP备17067647号-3   |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